三國故事在中國民間流行久遠。隋朝《大業拾遺記》記載隋煬帝觀看曹操譙溪擊蛟的雜戲。唐初劉知幾《史通》有「死諸葛能走生仲達」的故事。譬如宋元時代盛行於都市游樂場之說話,題材多樣,作品眾多,其中最受歡迎就是取材於三國時代歷史之「說三分」[4]:8。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,孟元老的《東京夢華錄》記載霍四究「說三分」之事。金、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。元英宗至治年間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《全相三國志平话》。元末明初,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、話本,結合陳壽《三國志》和裴松之注的史料,根據他對社會人生的體悟,創作了《三國演義》。
小說《三國演義》,本來應該稱為《三國志演義》,因為它是正史《三國志》之演義,說成《三國演義》是不成其義[4]:13。
在大致符合歷史真實前提下合理虛構細節,是古往今來世界各國創作歷史小說之共同方法,如《三國演義》般取材於歷史上之有名時代,並且由眾多人在相當長時間裡共同創作小說表現得尤為突出,也尤為自然,因此史實與虛構之關係決不能簡單以「七分實事,三分虛構」一句話來概括和說明[4]:14-15。
《三國演義》主要版本有:
- 明代嘉靖元年(1522年)序刊本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(即學界所稱嘉靖本,簡稱「張尚德本」)[4]:18
- 明代志傳本《新刻按鑑全像批評三國志傳》
- 明代李卓吾評本《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》
- 清代李笠翁評本《李笠翁批閱三國志》
- 清代毛宗崗評改本《四大奇書第一種》
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刊刻的,俗稱「嘉靖本」,全書24卷。亦有弘治刻本的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,文字素樸,内容較平易。至清朝康熙年間,毛纶、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、增删文字,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《三國演義》,俗称“毛本”。
近代較著名的校注本有吳小林《三國演義校注》、沈伯俊《校理本三國演義》,其中沈伯俊《校理本三國演義》校正了原本中的大量「技術性錯誤」多達七八百處[5],得到中國學術界同行高度評價,被歷史学者陈辽評論為「迄今為止最好的《三國演義》版本」,被稱為「沈本」,但也被批評有缺失[6]。
普遍認為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為罗贯中。也有一些说法认为《三国演义》是羅貫中和他的老師施耐庵合著,但未有明確考證證明。
《三國演義》是將史書《三國志》內容及思想(義),以通俗易懂方式解說(演)而成之作品,內容大致根據《三國志》及三國志注;然而,既然是小說,也有不少虛構情節[7]:21。《三國演義》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間的历史,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。在对三国態度上,尊刘反曹鄙吳是民间的主要倾向,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,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,儘管這些舊有觀點已不容於今日。14